客服
全国热线
400-6900-880
联系邮箱
zcdl@zcdl.com
客服电话001
0510-80710777
客服电话002
0510-80713999
OA
邮箱
首页 · 党建新闻 · 详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改革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0日 08:4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电力行业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深刻领会“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五年来,电力消费适应新常态,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新能源发电比重显著提升;电力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向实体经济释放更多红利;能源资源节约成效显著,排放绩效持续优化……多方面成就可圈可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全国电力需求增速放缓,消费结构得到更多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成为历史。适应中高速经济发展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变化,我国电力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消费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经济增速变化结构调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连续八个季度稳定在6.7%~6.9%区间。当前,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1%。

电力消费增速波动放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消费增速发生较大变化,2015年用电增速降至0.96%的低点。2016年,国民经济的良好开局带动了全社会用电量的恢复性增长,当年全国电力消费总量5.9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但近年来这一增速仅高于2014年、2015年,尚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以及经济刺激下的2010年、2011年相比差距甚远。2013~2016年,全国用电量年均增长约2500亿千瓦时,每年比上个五年减少约1000亿千瓦时(大体相当于北京市2016年总用电量)。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6年,我国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2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国人均用电4321千瓦时,较2012年增加645千瓦时。

电力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电力消费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国用电结构主要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比重增加方面转变。2016年,我国第一产业用电1092亿千瓦时,占比1.8%,较2012年减少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42615亿千瓦时,占比71.3%,减少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7970亿千瓦时,占比13.3%,提高1.9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电8054亿千瓦时,占比13.5%,提高0.9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新能源发电比重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装机依旧保持了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的快速势头,发电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扩张势头尤其迅猛,煤电装机比重有所下降,成就了电力供给侧改革新业绩。

电力投资结构深刻变化。

2016年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408亿元、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431亿元。两项合计投资达到8839亿元,较上年增长263亿元,连续第二年投资超过8000亿元,创下电力投资历史新高。从网源投资结构看,占比关系天翻地覆。电网投资连续三年高于电源投资,且持续扩大网源投资差距,2016年电网投资占比达到61.4%。从电源投资内部看,新能源发电投资占比显著提高。火电投资“十二五”以来持续保持年投资1000亿~1200亿元,其2016年投资额相当于2006年的50%;水电、核电投资持续减少势头,分别相当于2012年的50%和64.3%;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投资927亿元、241亿元,合计占比34.3%,较2012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电力装机总量持续扩大。

截至2016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6.5亿千瓦,同比增长8.2%,高于全社会用电增速3.3个百分点,人均装机达到1.19千瓦。全年基建新增电力装机1.2亿千瓦,在历年新增量中仅次于2015年的1.4亿千瓦,也是连续第四年年增超过1亿千瓦。2013~2016年,全国累计比2012年净新增装机5亿千瓦,增长43.5%;年均增长量比上个五年多近4000万千瓦,成为我国电力装机增长最快的阶段。

电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201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3.3亿千瓦,在全国装机中占比20.1%;火电装机10.6亿千瓦(其中煤电9.46亿千瓦,气电7011万千瓦),占比64.3%;核电装机3364万千瓦,占比2.0%;风电1.47亿千瓦,占比8.9%;太阳能发电7631万千瓦,占比4.6%。全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占比达到35.6%,比2012年提高7.1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比重分别提高了3.3个百分点、4.3个百分点。继水电、风电居世界之首后,太阳能发电装机于2015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发电量首次突破6万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长超过二成。其中,全国火电发电量4.2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比重为71.8%,比2012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29.3%,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至5.1%。

煤电“去产能”持续加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电防范化解产能过剩风险逐步提上日程并付诸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煤电发展、严控煤电规模。去年,取消15项共1240万千瓦不具备核准建设条件的煤电项目,关停火电机组571万千瓦。今年将淘汰、停建、缓建煤电5000万千瓦以上,其中首批关停煤电机组名单已出炉,共计472.1万千瓦100台机组。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将停建和缓建煤电产能1.5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以上。煤电“去产能”既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亦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腾挪出了空间。

三、全国第一大网位置稳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网建设不断加强,变电容量、线路回路长度快速增长,电力输送、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自2009年电网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以来,我国全球第一大电网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电网规模持续快速扩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网投资持续加码,年投资连续三年超过4000亿元,其中2016年更是突破5000亿元达到5431亿元。全国年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均超过2亿千伏安,年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则均保持在3.3万千米以上。截至2016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分别达到36.9亿千伏安、64.5万千米,较2012年分别增长约48%和27.5%。

跨区输电能力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高压工程建设进一步加速,全国电力联网进一步加强,跨省跨区送电能力得到提升。中电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跨区输电能力达到8095万千瓦。其中,交直流联网跨区输送能力6751万千瓦,点对网跨区输送能力1344万千瓦。随着哈郑直流、宾金直流、辽宁绥中电厂送华北工程、宁浙直流等重点工程投产,国家电网跨区送电能力与2012年5100万千瓦相比提升超过50%。南方电网内部已形成“八交八直”西电东送主网架,最大西电东送能力达3950万千瓦。2016年,全国跨区输送电量3777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87.2%;省间输出电量1.0万亿千瓦时,增长39.9%。

能源互联网进入项目示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互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迅速走红,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今年公布了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包括北京延庆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京能海淀北部新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等55个项目。按照要求,首批示范项目原则上2017年8月底前开工,2018年底前建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我国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设想日益获得广泛关注和支持。

四、电力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实体经济获得更多红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迎来新的春天。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引领下,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酝酿成熟并迅速推开。截至目前,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综合试点为主、多模式探索的格局,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日益提高,极大释放了电力体制改革红利。

顶层设计绘就电改蓝图。

电力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持续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成为我国能源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隆重登场,完成了电力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描绘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蓝图,重启了一度停滞的电力体制改革步伐。

电改试点全国遍地花开。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各项改革试点工作迅速推进、遍地花开。目前,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扩至22家;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已覆盖除西藏外的全部省级电网和华北区域电网;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售电侧改革试点在全国达到10个,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则达到了106个,售电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交易中心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北京、广州两个国家级电力交易中心组建完成,除海南外的其他省份均已组建省级电力交易中心;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启程,八个地区被选为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

市场化改革促进降成本。

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跨省跨区竞价交易、售电侧零售等具有市场化特质的电量交易已初具规模,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日益提高,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2016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9%。电力行业共降低企业用能成本1000多亿元,其中市场化交易电量每千瓦时电平均降低电价约7.23分,为用户节约电费超过573亿元。今年上半年,已执行的市场化交易电量平均降价4.7分/千瓦时,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约230亿元。

五、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无愧环境保护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企业一如既往地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结构优化、技术升级、设备改造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再上新台阶,污染物减排取得新进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电力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受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占比提升和煤电改造升级等多因素影响,供电标准煤耗持续下降。截至2016年底,全国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已达80%,比2012年提高4.43个百分点;当年全国火电平均供电标准煤耗312克/千瓦时,比2012年下降13克/千瓦时。全国煤电机组平均发电效率提升至41.4%,全球范围内仅略低于日本居第二位。线损率、厂用电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全国电网线损率为6.47%,比2012年下降0.27个百分点。全国发电厂用电率4.77%,比2012年下降0.33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厂用电率6.01%,下降0.07个百分点。

电力排放绩效持续优化。

火电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截至2016年底,全国火电基本全部实现脱硫、85%以上实现脱硝,超低排放改造超过4.5亿千瓦。排放绩效大幅降低,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822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了21.6%;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绩效分别降至每千瓦时0.08克、0.39克和0.36克,较2012年减少0.31克、1.87克、2.04克。数据显示,电力行业2016年烟尘排放总量35万吨,较2012年下降116万吨,降幅达76.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70万吨,较2012年下降713万吨,降幅达80.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55万吨,较2012年下降793万吨,降幅达83.6%。在全国火电装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污染物总排放量显著下降。

放眼未来,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以电力为中心的特点日益明显,电力关注度料将与日俱增。尽管仍存问题,尽管仍有困难,尽管仍临挑战,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取得的业绩和经验已为今后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