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配套产业,更作为传统制造行业的一个分支代表,近年来发展不尽如人意。尽管业界处处呼吁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施展空间大、发展前景好,但是仅站在当前角度俯视整个国内电线电缆行业,却呈现出前进动力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低端市场激烈竞争、潜规则“四通八达”等现状。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行规划难以全面开展,以及国外电缆巨头强势夺取中国高端市场,造成国内电缆生产企业利润微薄、竞争激烈、产能过剩、资金链紧张。
“潜规则”是一个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文化“标签”,各行各业盛行“潜规则”,电缆行业难以摆脱该魔咒。电线电缆行业的潜规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制造商的“潜规则”,主要表现在利用“潜规则”来造假售假;一种是质检机构的“潜规则”,通过“潜规则”来判定电缆产品的伪劣。
由制造商的主导的“潜规则”之所以盛行,主要与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有关。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工业企业多达四千多家,而绝大多数制造商都忙于生产含金量不高的中低端产品,因此造成中低端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产能过剩及利润率严重不足。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不乏一些制造企业采取以废旧电缆加工线芯或采用较差的导体材料、用掺入再生胶的原料生产电缆外皮,从而造成中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堪忧。
线缆制造行业准入的门槛很低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门槛究竟低到什么地步呢?是不是随便来个人便可以从事电线电缆产品的生产加工呢?事实上,确有一批人总是把线缆制造行业的利润虚拟化,片面地认为线缆行业技术含量不高,而且投资少、利润高、见效快,于是蜂拥而入,盲目投资,致使市场完全饱和,整个行业陷入无序竞争中。
专业认识不足,是造成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波动较大,部分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偷工减料、制假售假等质量失信和违法现象比较突出。比如,电线电缆产品的不合格,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企业没有系统地去了解、规范线缆制作的工艺流程。例如,绝缘过程中,绝缘平均厚度或最薄点厚度不合格、护套平均厚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偏芯等现象。
另外,近年来,一些上游行业在招标时,纷纷推行低价中标策略。而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为了能够获得订单,不得大打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价中标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为了维持企业运行,不得不对原材料动手脚,有一些企业甚至采用以铝代铜,产品性能大幅降低,结果损失的是整个线缆行业的利益。
之前电缆行业中盛传一篇文章,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全国所有的火灾原因基本都可以归到电线电缆产品不合格上。电缆行业从业人员对该篇文章显然颇有微辞,从客观角度看,该篇文章的论点也的确有些偏激。因为,由于火灾将电缆产品焚烧殆尽,因此难以对此进行判定,将火灾的罪魁祸首推到电缆产品质量不合格方面,也难以否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电线电缆产品质量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但关乎电缆使用项目的质量,更加关乎群众的生命安全。
除产品质量存在重要问题外,企业偷工减料也成为行业的一大人尽皆知的潜规则。近几年来,重金属价格居高不下,商家们为了保证利润,只好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下足功夫,电缆的主要原材料为铜,近几年来,铜价变动范围较大,因此有些企业给电缆做了“瘦身”,产品性能自然低于国家标准。
此外,质检机构的“潜规则”现象同样不容忽视。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吴长顺曾经表示说,全国以“国家级”名义命名的电线电缆检验机构有十几家,还有多如牛毛的检测认证机构,它们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水平参差不齐。我国40%质量不合格电缆产品都是人为的,部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电缆厂家已经产生“抗药性”。某些检测机构甚至对违规企业有意“放水”,不按标准要求检验,导致产品检验工作的混乱。甚至部分质检机构毫不避讳地“吃、拿、卡、要”,没有“好处”就没有合格证/通行证,有了“好处”,不合格的产品也能拿到合格证/通行证。
当前,一些地方的质监部门已经建立了企业质量档案,对企业进行质量跟踪监督,但仍然有那么多企业敢于顶风违规。并且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不具备生产资质的生产企业,他们竟然能够提供3C认证证书、合格检验报告,甚至还能亮出地方注明商标证书以及其他获奖证书,在令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不禁也要思考这些证书都是哪些机构发放的,发放的标准又是什么。
显然,提高国产电缆产品质量是行业发展大计,近年来电线电缆产品质量问题也引起了质检总局等国家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出台了系列的举措,目前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电缆产品质量只有到了“说得很少,做得很好”那一天,中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才能正式宣布成熟。这不但需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意识,更加需要相关检验机构的严格把关,同时还需要市场的积极配合(如招标方应尽量避免采取低价中标方案,而应该推出更好的择优方案),而三方面都需要拒绝“潜规则”,禁止“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