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新基建”部署,“新基建”一词迅速被推上风口浪尖。事实上,“新基建”已经提出一年有余,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对“新基建”的首次定义。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央的密集发力下,工信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加快“新基建”工作部署,多地政府也明确将“新基建”纳入发展规划,在疫情挑战之下行动更显迫切。
能源行业具有公共事业属性,更应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担当作为。因此,能源行业发力“新基建”,必将促进行业本身和经济社会的双重进步。
01.“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思路指导下,我国能源结构由原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能源转型已取得重要进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依然较高。据测算,2018年我国每创造1百万美元的GDP需要消耗241吨标油,超过美国的2倍,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3-4倍。随着分布式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用能形式不断涌现,需要协调统筹多种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时代,无疑给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机遇。
一是有助于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传统能源系统建设以单一系统的纵向延伸为主,能源系统间物理互联和信息交互较少。5G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信息传输性能及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可加速整合区域内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实现不同能源子系统之间的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在满足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二是有助于加快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是固有资产升级和新型业务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能源企业借助“新基建”,可吸收数字化时代赋予的科技力量,充分释放产业互联网的连接、融合、共享价值,在推进企业转型的同时助推行业转型,顺应新时代发展步伐。能源企业依靠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精细化运营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做好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的远期布局,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
三是为能源未来业务提供更多“蓝海”。正如4G推动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带来零售、餐饮、出行等各方面的变革,5G时代将能源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相结合,结合必然衍生出更多能源产业新业务。例如将分布式光伏与5G、储能等结合起来的“光伏+5G通信基站”模式,可通过通信基站网络配置储能电池,形成庞大的分布式储能系统,实现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阶段的灵活调配;基于“微网+充电桩”的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充系统可同时实现储能服务、充电服务和电动汽车检测服务。通过大量数据采集应用和资源整合共享,将有力提高能源系统的“智慧化”。
02.能源“新基建”的发力点
“新基建”的数字化属性决定了其数字经济增长的基础地位。对于能源企业来说,从能源供给到能源服务,再到生态圈构建,通过数字信息化建设,可助力能源供给绿色低碳化、能源利用节能高效化和能源运营模式生态化。
——主体能源供给。基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能源生产段智能感知和智能终端,建设全时空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中心,完善实时预测、智慧调度、精准预警和智能运维功能,打造能源主体协调互补、能源网络高效互联的智慧能源供给系统。
——综合能源服务。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破除传统多类型能源供给之间的壁垒,在全能源供给链上促进电油气等能源领域深度融合,面向工业园区,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5G区域无线通信技术将园区内分布式电源、冷热电负荷和储能聚合成虚拟可控集合体,引入冷热电三联供CCHP、电转气技术和相变储能等能源转换技术,实现多类型能源供给互联互通,并通过园区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协调优化园区能源供需潮流路径,达到降低能源损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供能可靠性的目的。
——能源生态圈构建。聚集综合能源服务商、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终端用户、政府及行业机构、金融及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及高校、小微企业和创客等产业相关方,整合综合能源服务全产业、全服务、全价值链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能源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和分享,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互利共赢的能源互联网新生态。
03.能源“新基建”的红利与赋能
能源行业通过开展“新基建”,实现信息的高效整合和各种能源及资源的集中优化,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与能源系统、社会民生、城市建设等共享红利,从而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一,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全渠道、多触点的客户行为数据采集,可精准分析客户消费行为和服务需求,丰富客户标签,按需定制服务产品、确定互动化服务方式,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在此基础上,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通过个性化实现差异化价值,打造新型数字化客户关系模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升级。能源行业基础建设能力强,投资惯性大,产业链不仅涵盖能源开发开采企业、设备供应商等上游企业,还包括分销商、综合能源服务等下游企业,通过“新基建”能够进一步有效汇聚各类资源,激活上下游企业发展新动能。尤其以光伏为代表的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在“新基建”政策加码下,有望冲破补贴瓶颈,增强产业成熟度,充分发挥全产业链领先国际的优势。通过培育新业务、新模式,能够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更大发展机遇、挖掘更广阔市场空间,带动整个能源行业产业链加速发展,释放协同价值。
第三,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科学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而清洁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接入、用户侧资源有效互动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刺激能源行业进行功能完善和角色转型。通过新基建技术赋能,实现能源的灵活调度,能够打通能源流和信息流的交互渠道,让能源数据资产真正流通起来,更大程度实现能源资源优化,促进更大程度地消纳新能源,促进中东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推动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第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新基建”高效发挥能源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推出产业用能分析、园区活跃度分析等能源大数据应用,运用智慧能源建设低碳城市。推动能源资源与政务、交通、金融、社区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依托数据信息的交互,打造面向民生生活的产业生态圈,拓展更广泛的民生服务,提升城市统筹管理和协同治理能力。
第五,助力国家治理水平提升。一方面通过对全社会能源电力生产消费信息的全息感知和汇聚整合,支撑政府开展企业能效、环保生产、税务稽查等方面的监测评估;另一方面通过时间、产业、地域等多维度用能数据,分析研判社会运行情况,感知社会、经济、民生状态,支撑政府精准施策、科学调控,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富有预见性。
04.能源“新基建”的考验与风险
首先,要高度重视“客户价值驱动”的理念。抗击新冠疫情以来,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能源企业需要主动而为、化危为机,通过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提供高品质能源服务等方式,加速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就“新基建”的范畴而言,能源行业的竞争视域已经不是简单的社会认可的压力,而是其他互联网类型企业的实实在在的替代竞争可能性。能源行业要加快能源系统智能化进程,满足国民经济对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是投资建设规律需要重新探索。传统的能源规划和投资建设往往根据能源需求增长情况确定,而“新基建”情况下设备投资主要是根据“数据密度”而非“能量密度”,是用数据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如何准确把握“新基建”的促发展、重变革来进行精准投资,在经验并不丰富情况下会有反复和前进中的波折。
再次,是能源企业数据服务价值链较长。相较于成熟的消费互联网行业,能源互联网的数据经济价值回收期长,数据不能直接变成客户价值,而是需要结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综合能源服务交付。即便是大数据售电分析,仍需经过大量的筛选和雕琢后,配合售电公司、数据分析方甚至金融机构合力形成售电套餐才能实现价值体现。只有形成生态,整合工作流程,将数据融入生态,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
最后,是“新基建”整体面临“核高基”等技术短板。我国在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方面过于依赖发达国家,此外,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器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技术对外依存度也较高,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