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可再生能源、煤炭、风电、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等专项规划陆续发布后,日前终于迎来《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出炉。
作为总体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能源革命思路:从保供应转向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和发展质量,将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放到突出位置。《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10%,煤炭消费比重则将降到58%以下。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清洁能源成增量主体 地热能等发展受关注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是推动能源革命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按照《规划》相关指标推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增量的68%以上。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据介绍,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主要能源消费地区市场空间萎缩,对接受区外能源的积极性普遍降低,能源送受地区之间利益矛盾加剧。根据新形势的变化,《规划》在能源发展布局上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将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其中,新增风电装机中,将在中东部地区布局约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在中东部地区布局约占56%,并以分布式开发、就地消纳为主。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发布会上说,目前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比较快,但是可再生能源供热应用方面发展相对比较慢。实际上,在转变能源结构、转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过程中,供热方面的推进效果可能更显著、更直接,也可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最主要的方式。到2020年,地热能供暖计划要达到16亿平方米,净增11亿平方米。在环境要求比较高和目前污染比较严重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热能供热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对地热能供暖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地热能供暖。
另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完善天然气利用政策,增加天然气发电比重,推广天然气多联供。
“国家制定了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面临着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朱明表示,《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几大解决思路,首先要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导向的管理体系,其次是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最后是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即通过设立燃煤发电企业及售电企业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要求燃煤发电企业或售电企业通过购买绿色证书作为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义务的证明,通过绿色证书市场化交易补偿新能源发电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工作可与国家开展的碳交易市场相对接,降低可再生能源电力财政直补的强度,解决“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据初步测算,整个“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总的投资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
从保供应到增效益 能源系统优化多路并举
在能源供应出现阶段性宽松、各种问题逐步显现的情况下,能源系统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显得十分关键。
李仰哲表示,《规划》提出了通过去产能、加强电力系统调峰建设、推进配电网建设、深入推进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严格控制新投产煤电规模等对策,来优化能源系统。
“在‘十三五’新的形势下,保供应已经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和主要矛盾,而是如何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从保供应转到了增效益,这是与以往五年规划最大的不同。”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说,《规划》提出,要以能源系统优化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把不同的能源供应连接起来,有机整合热、电、冷、气等,通过联产联供、互补集成的方式提高整体效率,同时降低成本。要通过新业态的发展和创新,为未来电力、油气体制改革提供切入点。加强能源系统优化是一举多得的措施,也是《规划》的创新点之一。
何勇健表示,《规划》除了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一些重点工程外,还从需求侧、用户侧提出了一些措施,来实现能源系统优化。如,通过制定更加科学灵活的电价和气价,让用户有效地调节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通过加强“能效电厂”、“能效储气库”建设,实现用户参与调峰,相比新建调峰电源,经济性和实际效果都更优。
智能电网、智能微网、电动汽车以及大规模储能等各种技术的发展,也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利用。“通过需求侧管理,让用户更多地参与进来,更多地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这也是‘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应有之义。”何勇健说,要通过新商业模式的推广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让项目的投资方等各个市场主体能够实现自我循环,形成商业化运作机制,实现项目可持续化发展,达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供应压力的目的。